优质黑海舰队的故事有哪些电影好看(二战反映黑海舰队的是什么电影)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已采纳 /  2023-05-20 20:55:02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黑海舰队的故事有哪些电影好看(二战反映黑海舰队的是什么电影),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145个字,大小约为36KB,预计浏览完需要21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黑海夺金》战斗民族都是解决问题的老司机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黑海夺金》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粗暴的故事。越是简单的故事,叙述起来更需要技巧,影片导演凯文·麦克唐纳把这个过程讲述得惊心动魄。


一个失意的男人离开了那片能提供给他生活基本保证的黑海,这片海不仅仅出没新闻里常说的“黑海舰队”,它还隐藏着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需要他拿生命去换取。在这个寻宝的队伍中,有英国人和俄罗斯人。俄罗斯式的五大三粗加上英式的高冷绅士,这种混搭为电影增添了不少喜感。讽刺的是,只有在电影的光影世界里,才存在这么多不可能的精诚合作。



这是一部英俄合力探险寻宝大片。现实中不存在,电影却结合得自然而然,而且俄罗斯小分队都是技术性人才,不次于计算机届的印度人。不仅有顺风耳、大铁锤这样的硬件型人才,还有会做饭的大厨这样的软件型人才。别忘了,美剧《破产姐妹》中那个俄罗斯大厨还是把妹高手呢!所以,电影基本颠覆了所长对俄罗斯人的呆板印象,其实他们呆萌起来也是不要不要的。船上的几个俄罗斯成员绝对是影片中的最大亮点。


跟战斗民族合作就是两个字——“刺激”。他们的武力与韧劲会让你瞬间充满安全感,但如果有一点让他们颜面受损或是不开心就会分分钟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第一,不要跟战斗民族玩套路,他会分分钟就看穿你,并且揍扁你;第二,也不要跟战斗民族硬碰硬,因为在你还没碰的时候他们已经把你秒成渣了。这也充分给了电影一开头的设定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只有俄罗斯人才能克制俄罗斯人的黑海舰队。


战斗民族就是这么腻害。所长终于知道俄罗斯人为什么都叫什么什么“斯基”了,因为他们的确是解决问题的“老司机”。


寻宝最重要的除了技术和智商,当然,还要工具。他们的工具可不是什么兵工铲和黑驴蹄子,而是一艘年头不少的核潜艇。这个庞然大物出现的一刹那就像是《环太平洋》中的外星母舰,只不过它是从下面浮上来的,而核潜艇要沉下去,沉入几百米一下漆黑一片的深海。



所以在技术层面上,这部电影起根儿就来了一个难度非常高的设定。因为空有武力已经不能完全解决在海下发生的问题了。知道吗,操作一个承载量超过四吨的核潜艇至少需要九个人。


看完电影所长最大的感触就是裘德·洛已经不是那个裘德·洛,他在电影一开头被解雇时那个失落消沉的样子,那画面所长根本不忍看,这还是那个一口英伦腔,西装笔挺绅士优雅的裘德·洛吗?不过,这确确实实是裘德·洛演绎生涯中最最爷们的一个角色,刚毅果敢,号令群雄,完全是梅儿·吉布森上身。


唉,时间啊,人类最大的敌人,它不仅会摧残你的身体,也会让你变得深沉。


《黑海夺金》:十二怒汉带你海底摸金

《黑海夺金》:十二怒汉带你海底摸金


据说二战之前,德国和苏联有过一个秘密协定,苏联援助德国部分黄金以支援经济,但运金船还在途中时,战争爆发,船也被德国舰队击沉。为了得到这批黄金,前潜艇队员裘德·洛匆匆带领临时拼凑的摸金团队奔赴黑海海底,开始了这段寻金旅程。为共同利益的这艘潜艇缓缓开向了海底,欲望、种族、阴谋等被无限放大,最终,寻宝之旅演变成了一场危机四伏充满血腥的死亡游戏,海洋中的潜艇,是最为标准的封闭空间,其中发生的故事有套路也有意外。这种夺宝故事,已经被古今中外的各路艺术形式无数次演出,然而本片还是具有非常震撼的意外,那就是在最广阔的海洋之中,建构出最为狭隘的人性之潜艇,每个人都要直面内心的那个被审判的自我。



《黑海夺金》中的人物设置颇似经典影片《十二怒汉》,潜艇舰长组建的摸金团队中,十二人各司其职,看似共同为了最后的“黄金”,却人人为自己。整部影片充满着追寻财富的渴望,黄金诱人的光芒如同火焰,烧灼着每个摸金校尉内心不灭的欲望。裘德·洛固执的平均分配主义让团队成员之间矛盾激发,甚至为了自己能多分一份不惜盼着别人死去;有人在最危险的关头也不愿放弃黄金,最后坠入无底海沟;即使在最需要合作的关口,仍有人为了利益问题三心二意……这是一场生死斗争,他们不仅仅要对抗阴冷的海底,更要相互抢夺黄金以及如何从这座海底坟墓里逃生。贪欲、自私、恐惧造成了害群之马逐渐诞生,时刻威胁着整条舰艇。加之摸金团队一半是英国人,另一半是俄国人,语言交流障碍不断激起冲突,因利益而自伤残杀,最终夺金计划以失败告终。十二位演员塑造的形象各异鲜明,把握到了不同人物的特点,为《黑海夺金》的戏剧张力添色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裘德·洛一反在《冷山》、《大侦探福尔摩斯》、《决战中的较量》等一系列经典影片中俊美的形象,在片中饰演潜艇船长的他为改善失业下岗和家庭破碎的生活处境,不得不与临时组团的船员深入海底。他衣衫褴褛、须发凌乱、脾气火爆、时刻都要解决船员内部因分赃贪欲引发的各种冲突和潜艇外部瞬息万变的安全危机,心事重重的主人公裘·德洛似乎绝对武断,对眼前的一切置若罔闻,他的每一个决定仿佛都左右着危机的一触即发。裘德·洛通过充满张力的表演,将一个内心复杂充满矛盾压抑的船长角色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他非凡的表演才华。观众能从他身上看到绝对权威的领袖气质和对家庭心怀眷恋的内心情感,他对年轻摸金队员的照顾也足以说明裘·德洛内心流淌着激烈的暖流。从对每个船员的粗暴安排,到最后舍生取义牺牲自己,裘德·洛男性荷尔蒙气质爆棚的表演都完美诠释了野性潜艇舰长的角色。



深水之下是勇者的天地,自从潜艇登上人类战争史舞台,蔚蓝色的海面下已经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史诗般的战争活剧,创



简言之,电影《黑海夺金》集冒险、寻宝、紧张、潜艇等诸多元素于一身,既有惊险刺激的海底摸金戏,又有扣人心弦的心理冲突戏。每一个场景都展现出令人揪心的海底秘境,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寻宝者步步惊心的惊悚与刺激,让人对影片充满期待。


《黑海夺金》:偏轨的潜艇

文/梦里诗书


人性的贪婪成为了导演在《黑海夺金》营造张力的内在,而作为一部以潜艇为展开的冒险夺宝,电影也充分利用这一封闭空间营造了出色的氛围渲染,但人物的脸谱化与剧情的单薄,使这一过程变的冗长生硬,偏离了本预寄望的轨道。



电影的故事开始于中年家庭失意,又面临被解雇窘局的潜艇船长,带领一群临时拼凑的船员,驾驶一搜老旧的潜艇探寻纳粹遗留下巨额黄金意图一夜暴富,而在封闭压抑的环境中,这个由六位英国人与六位俄国人组成连语言都不通还互相敌视的队伍,在伊始便为其之后的爆发埋下了引线,但也不得不说正是这种过于戏剧化的刻意,使电影在极近写实的潜艇氛围中剧情的走向变的难近真实。



《黑海夺金》长达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长中,压抑的潜艇空间占据了绝大多半的时间,其本可以利用这个由十二人组成,性格各不相同的人物营造充沛的群戏,但电影对于人物的塑造其实只是着力放在了几个核心人物上,而其余的人物完全可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诸多角色的脸谱化,不仅将一众人物皆沦为了一群形象单一的亡命徒,也使电影矛盾的建立变的莫名。


诚然人性的贪婪营造了剧情张力,而裘德·洛饰演的潜艇船长最后用生命完成的救赎更成为了电影人性回归的点睛之笔,但纵观全片,仍旧还是给人一种单薄无力的感觉,这在于套路化的动机与反转,更源于电影单凭人性的贪婪,难以塑造一如《从海底出击》般令人屏息深刻的内在,脸谱化的人物也使人性的深度只是浅尝辄止,这种无力感的根源并非只在于导演凯文·麦克唐纳对节奏的掌控,而是剧本的先天不足。



《黑海夺金》本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冒险电影,它有着自己以潜艇为切入的独出机杼,却怎奈单薄的构思难以去写实那人性的光辉。


个人评分:7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注 新浪微博:梦里诗书 微信公众号:MLshishuD)


这部电影让人深思: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才是爱国?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Aleksandr Vasilyevich Kolchak,约1874年-1920年),俄罗斯军事家和北极探险家,海军上将。曾在日俄战争中与日本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波罗的海舰队屡立战功,升任黑海舰队司令。俄罗斯二月革命后他支持临时政府,后曾被迫流亡。他在十月革命后回国,率领白卫军与苏俄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作战。他得到同盟国承认的俄国临时政府的首领地位(1918年-1920年),后来被同党出卖给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政权,为契卡秘密处决。



苏联时期教科书,把高尔察克称为内战时期的“反革命头领”。拂去历史尘埃,曾任海军上将的他,其实是位天才的学者、北极探险家、勇敢的战士和拙劣的政治家。



高尔察克打小对军旅生涯情有独钟 他每天早起做体操,洗冷水浴,以增强体魄,并津津有味地阅读那些战功赫赫的军事统帅们的传记故事。1888年,他13岁时便考入圣彼得堡海军学校,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他还通晓四种外语,其中包括对外国人来说晦涩难学的中文。19岁时,高尔察克以优异成绩毕业。



当时,各国科学家对于人迹未至的北极地带发生了极大兴趣,纷纷组织探险队前去考察。1899年底,高尔察克受到俄罗斯著名极地考察家托尔男爵的邀请书。邀请他作为水文学家参加北极探险队。1900年夏,“曙光”号破冰船载着托尔的考察队起锚,向北冰洋的新西伯利亚群岛进发。1902年春,考察队终于到达新西伯利亚群岛,但继续往北的航路被冰群阻断了,高尔察克等人只好循原路返回。1906年,高尔察克的学术著作《喀拉海和西伯利亚海的积冰》一书荣获沙皇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最高奖赏—大君士坦丁金质奖章。1910年,他随“瓦伊加奇岛”号破冰船在远东海区航行,绘制地图和航海图志。后来,人们正是根据这些航海图志去开辟北冰洋航道的。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波罗的海舰队任海军军官的高尔察克极为振奋。然而,帝俄笨重的战争机器很快便运转失灵,沙俄许多将帅表现得十分平庸。但高尔察克极具指挥才能,他在里加城下给德国海军陆战队以迎头痛击,因而不久后被擢升为海军少将。高尔察克擅长布雷,他的舰只往往深入到敌方水域很远处布雷,曾炸沉数十艘德军舰艇。1916年,高尔察克晋升为海军中将并出任黑海舰队司令。他在黑海也是战功卓著—在君士坦丁堡击沉了多艘德国军舰并将黑海的制海权牢牢地掌握在俄军的手上。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被迫逊位;高尔察克是第一位宣誓效忠临时政府的海军上将。他说:“我不是为这种或那种形式的政府服务,而是为被我视为高于一切的祖国服务。”1917年6月17日,塞瓦斯托波尔的水兵、士兵和工人代表会议通过决议,解除高尔察克黑海舰队司令的职务,派他到美国去进行军事考察。高尔察克在美国待了两个月,在他途经日本返国时,得悉了布尔什维克举行十月革命及与德国签订“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的消息。他不能忍受这一切。他把自己视为被推翻的合法政府的代表,认为有必要与布尔什维克进行斗争。



1918年在乌拉尔地区的乌法成立了内阁执政,即俄国临时政府,高尔察克被任命为军事部长。1918年11月18日,高尔察克被宣布为俄国最高执政官,白卫军的将军邓尼金和尤登尼奇都承认了他的政权。



在短短的时间里,高尔察克就组建起一支15万人的军队并在1919年春天展开了由东向西的全面进攻。军队已进抵接近伏尔加河一线的地域,迫使苏俄红军缔造者托洛茨基乘坐装甲列车亲临前线督战,多次派卫队投入战场。在别拉亚河上,堪称高尔察克精锐之师的几个军官团被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红军歼灭了;战线左翼遭到伏龙芝指挥的南线红军大反攻,无法打通和邓尼金的战线联系。从此,白军一蹶不振,节节败退。1919年10月,高尔察克的部队又在托博尔斯克被打败。于是,大撤退开始了。数十列满载士兵、逃难者和各种物品的火车从鄂木斯克开往东方。最后一个离开鄂木斯克的是高尔察克,他要把白卫军从喀山的国库弄来的黄金储备随车带到东边去。高尔察克此时已成为英国人、法国人以及捷克将军日•盖达及哥萨克头领谢苗诺夫等人的障碍。他们都想占有那列装有黄金的列车,谁也不顾这位最高执政官的死活。12月,依照法国将军热南的命令,高尔察克的列车被扣留在下乌丁斯克。12月19日,新的俄国临时首都伊尔库茨克爆发起义,政权转移到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组织“政治中心”手上。法国将军和捷克军团与这个“政治中心”做了笔交易,他们出卖了高尔察克,以换取他们安全离开俄国的保证。



1920年1月,最高执政官高尔察克以及他的内阁总理B•佩佩利亚耶夫被捕。从莫斯科“契卡”(肃反委员会)来的人对他们进行了两周的审讯。莫斯科来电指示:“秘密处决。”2月7日清晨,红军战士把高尔察克和佩佩利亚耶夫带到安加拉河的一个冰窟前。行刑人员建议给高尔察克蒙上眼睛,他拒绝了,但请求满足他最后一个愿望—让他抽根香烟。烟卷刚刚烧完,枪声就响了。随后尸体被抛入冰窟。


高尔察克的妻儿流亡法国巴黎。遗孀索菲亚晚景凄凉,于1956年在医院中逝世。其子罗斯季拉尔夫•亚历山大洛维奇•高尔察克于二战中加入法军抵抗纳粹德军,于1965年病逝。 最早知道高尔察克是小时候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书中被称为“高尔察克匪帮”。


2008年俄罗斯将这位理想主义英雄搬上了银幕,电影颠覆了我们从以往教科书上得来的符号化政治定义化的印象,基本客观的再现了这位军人后半生中随着政治风云变幻而起伏的人生.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政治背景没有过多的影像评价.其性格导致的人生悲剧性结尾,影片进行了颇多令人感慨感动的渲染。



电影本身很有大片特质,其中战争场面的营造大气悲壮,与德军海战的特效制作水准比较高(有联想到《珍珠港》的地方,呵呵);与红军对决后茫茫雪原尸横遍野的场面也令人震撼。镜头语言精美,而且颇有俄国斯电影特有的诗化特点。象征性镜头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如老年安娜的眼睛特写(又想起《泰坦尼克》了,呵呵),破碎的酒杯……对于悲剧气氛的烘托,也算是点睛之笔了。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无畏上将的执着。对于走向败局的高尔察克来说,有两个人让他死而无憾,一个是安娜,他的爱人,愿舍身陪伴;另一个是奥斯卡洛维奇,他的爱将,愿杀身成仁。高尔察克有此两人,足可慰平生了,而电影的背后这高尔察克的一生,更让人深思的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


《军武次位面》官方新浪微博:@军武视频 @crazy262


《军武次位面》总导演的个人微信号:crazy262a0


欢迎广大粉丝关注互动!


俄罗斯红场阅兵曲《神圣的战争》,它为何总能让听者心潮澎湃?

#俄罗斯胜利日阅兵#


北京时间15时(莫斯科时间上午10时),随着源于卫国战争时期的特殊呼号——“请注意,莫斯科在广播”.....钟声响起,胜利旗、俄罗斯国旗在雄壮的军乐《神圣的战争》伴奏下,缓缓通过红场,全体参阅官兵昂首致意,检阅式开始。


这是苏联/俄罗斯一年两度阅兵活动(5月9号和11月7日)的例行开场仪式。


2022年5月9日红场阅兵式


除了阅兵式,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一些前苏联地区,当人们听到《神圣的战争》,也都会马上情不自禁地起立致敬,一起合唱,甚至有的人会激动的眼含热泪。


每逢《神圣的战争》响起,必要起立,这并非是一个硬性的规矩,而更像是一种嵌入了他们血脉的战斗历史文化。



诞生于卫国战争时期的军歌《神圣的战争》,曾经是一个抵抗侵略者的有力武器,代表着苏联精神。


1941年6月22日凌晨,纳粹德国闪击苏联,不宣而战。


当天上午10点,苏联人民从莫斯科政府的广播中得知,战争爆发。


1941年6月22日,莫斯科政府通过广播宣布纳粹德国背信弃义,撕毁条约,进攻苏联


得知战争爆发的苏联人,表情迷茫,情绪复杂


战争的最初阶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苏联,极为被动,损失惊人。


在前线,德军的装甲部队从三个方向出击,横扫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俘虏了大批苏联职业军人;


在后方,防空警报不断响起,乌拉尔山以西地区纷纷组织市民和工兵队伍,不分昼夜地挖战壕、筑工事。


与此同时,一些敌特分子、德国间谍也在趁乱暗中进行破坏活动和散布流言,试图动摇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


在国家命悬一线之际,大量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及爱国群众毅然参军,登上列车,奔赴战场。


他们中的很多,不是生平第一次穿上军装的大学生、高中生,就是刚毕业的军校学员,匆忙之间,甚至连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的时间都没有。


此情此景下,苏联著名诗人,劳动红旗勋章获得者,列别捷夫·库马奇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一首爱国诗歌——《神圣的战争》。


诗歌手稿


1941年6月24日,这首诗分别在《消息报》与《红星报》上发表。


列别捷夫·库马奇出身鞋匠家庭,自学成才,又曾经长期在宣传一线工作,他的诗歌语言非常接地气,表意痛快,让普通人感觉亲切,读起来朗朗上口。


具体诗歌内容如下(当然,翻译版还是有失神韵):


很快,苏联红旗歌舞团(即如今的俄罗斯亚历山大罗夫红旗歌舞团)创始人兼团长,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夫在报纸上读到了这首诗歌,一时间激动的难以平复,马上来了灵感,连夜为之谱曲。


咱们戏称的“苏联政委舞”,极具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风情的《士兵之舞》,就属于红旗歌舞团的一个扛把子节目


就这样,库马奇与亚历山德罗夫以惊人的速度,合力完成了这第一首卫国战争歌曲。


这位亚历山德罗夫(1883-1946)早年曾就职于圣彼得堡宫廷乐队,经历过沙俄帝国、一战,苏俄内战,国家工业化、肃反和卫国战争,整个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苏联最动荡的几个大事件。


很显然,只有这样丰富的人生体验,才能谱出那般悲壮动人的史诗级音乐。


左,库马奇;右,亚历山德罗夫少将


1941年6月26日早晨,亚历山德罗夫召集了红旗歌舞团留在莫斯科的最后一支军乐队(其他三支军乐队都已经随军开往前线了),让他们紧急排练这首新歌《神圣的战争》,准备当晚在火车站的送行音乐会上,给战士们演奏。


这首歌因为前一晚刚刚出炉,根本没来得及打印乐谱与歌词。


于是,亚历山德罗夫干脆用粉笔把它们写在了黑板上,再让红旗歌舞团的队员们将其摘抄到笔记本上。


当天晚上,这首紧急排练的歌曲,演出效果是惊人的。


在莫斯科的白俄罗斯火车站(对,你没看错,这个车站的名字就叫做“白俄罗斯火车站”),原本战士们都在默默地排队,表情凝重,没太多人有心情注意到旁边摆弄着乐器的红旗歌舞团。


如今的莫斯科白俄罗斯火车站


突然间,当这首歌的节拍响起时,整个火车站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样,一曲结束后,大家先是都愣住了,然后一开始是一人鼓掌,接着是两人、三人,再然后又陷入寂静,每个人似乎都在酝酿自己的情绪,突然间,掌声又如暴风骤雨般响起。


他们在台下喊道,再来一遍!再来一遍!于是红旗歌舞团的乐手们又演奏了一次,接着是第二遍,第三遍…”


这段经历,亚历山德罗夫的儿子鲍里斯在采访中回忆过——“当我们演奏完这首歌时,台下一片寂静,我和爸爸交换了一下眼神,表示无法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这难道是演出失败了吗?或者是——能想到的一切可能性都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然而,几秒钟后,台下突然掌声雷动,群情激奋,战士们高呼乌拉,一遍又一遍地要求重唱这首歌....


现在想想,那些即将开往前线的战士们,他们也许不知道,出发前听到的这首歌,或许将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曲;而在莫斯科白俄罗斯火车站那最后一晚,也可能会是他们在人世间留下的最后的美好记忆。


在组织上的大力协助下,7月1日,《神圣的战争》就被制成了唱片,作为一种苏联抗争精神的代表,伴着浓浓的战争硝烟,顺着战壕一路飞扬,在苏军的各个战线上广为传唱。


这时候,虽然距离胜利还很遥远,而死亡却近在眼前,但正因有了这首歌的鼓励和陪伴,炮火不再可怕,它成了战士们心中的火炬和希望,更是一种战斗号角,号召全苏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者,誓死捍卫苏维埃祖国——战争带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悲伤,将会化成愤怒,正如诗人库马奇所写的那种“最高贵的愤怒”。


战士们唱着它奔赴前线,唱着它冲向敌人,从“身后就是莫斯科”,一直将这首歌唱到了柏林的议会大厦。


电影《莫斯科保卫战》中,通过电话播放《神圣的战争》,来鼓舞士气


从1941年的惨败到1945年的完全胜利,《神圣的战争》随着苏联军民经历了整场战争,熬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见证了辉煌的胜利。


到战争结束时,这首歌几乎已经成了苏联人心中的“第二国歌”。此后的70多年,一直用作红场阅兵检阅式的开场曲目。


2022年5月9日,莫斯科红场


时至今日,当这首歌曲响起时,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台下的听众,仍旧总会情不自禁地起身站立,以表达尊敬之情。甚至,你还能隐隐看到,那些经历过战争的老人,正用颤巍巍的手,拭去眼角的泪花....


2005年胜利日这天,为了纪念《神圣的战争》的首次出演,俄罗斯政府在莫斯科白俄罗斯火车站大楼上安放了一块浮雕(下图)。浮雕表现的,就是这首军歌,第一次演奏时的悲壮情形。



如今,即使你不到俄罗斯,也有机会在咱们国内体验到原汁原味的《神圣的战争》、《共青团之歌》、《喀秋莎》、《向斯拉夫女人告别》这类苏联传世红歌。


比如,下图是北京基辅罗斯餐厅的一幕。


按照2020年的价格,在这里,你只要花上100块(遇到打折的时候80),就能享受到前苏联专业歌唱家的红歌现场表演,享受曾经的苏联老干部待遇。


这群“俄语艺术家”里,一些上了些年纪的,很多都是原苏军文艺工


因生活所迫,他们不得不南下来“打工”。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些苏联装扮,靠苏联话题吸引顾客的”俄语艺术家“们,大部分都是乌克兰人。


餐厅的官方资料显示,自餐厅营业以来,已有超过200位乌克兰的歌唱家参与演出,同时也有少量俄罗斯的歌唱家。


疫情爆发前,餐厅里最红的是两位乌克兰老大爷。沙拉阔·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卡瓦廖夫·米哈伊尔。


他们的经典曲目就是《神圣的战争》。


演唱红歌时的卡瓦廖夫·米哈伊尔(右一),在偷偷哽咽


阿列克谢耶维奇70多岁,是前苏联黑海舰队歌舞团成员,拿到过列宁共青团员奖章和苏联功勋演员称号。


米哈伊尔要小几岁,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战友,苏联时代,两人都就职于黑海舰队歌舞团。


这曾经,可是个羡煞旁人的“体制内工作”。


苏联解体后,经过长达5年多的谈判,黑海舰队被俄、乌两国按比例分割(这之前黑海舰队曾暂时被编入“公用舰队”,继续使用苏联国旗),官兵可自愿选择效忠任何一方。


黑海舰队基地位于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阿列克谢耶维奇和米哈伊尔分别选择了乌克兰和俄罗斯~分家的时候去了俄罗斯的乌克兰籍官兵不在少数,比如,前阵子那位战死在马里乌波尔的俄黑海舰队副司令,就是个土生土长的乌克兰人。


谁能想到,20年后,在6000多公里外,中国北京一的所餐厅里,这对阔别已久的战友,竟然会以这样的情形重逢,又唱起了《神圣的战争》....


#俄罗斯胜利日阅兵#


北京时间15时(莫斯科时间上午10时),随着源于卫国战争时期的特殊呼号——“请注意,莫斯科在广播”.....钟声响起,胜利旗、俄罗斯国旗在雄壮的军乐《神圣的战争》伴奏下,缓缓通过红场,全体参阅官兵昂首致意,检阅式开始。


这是苏联/俄罗斯一年两度阅兵活动(5月9号和11月7日)的例行开场仪式。


2022年5月9日红场阅兵式


除了阅兵式,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一些前苏联地区,当人们听到《神圣的战争》,也都会马上情不自禁地起立致敬,一起合唱,甚至有的人会激动的眼含热泪。


每逢《神圣的战争》响起,必要起立,这并非是一个硬性的规矩,而更像是一种嵌入了他们血脉的战斗历史文化。



诞生于卫国战争时期的军歌《神圣的战争》,曾经是一个抵抗侵略者的有力武器,代表着苏联精神。


1941年6月22日凌晨,纳粹德国闪击苏联,不宣而战。


当天上午10点,苏联人民从莫斯科政府的广播中得知,战争爆发。


1941年6月22日,莫斯科政府通过广播宣布纳粹德国背信弃义,撕毁条约,进攻苏联


得知战争爆发的苏联人,表情迷茫,情绪复杂


战争的最初阶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苏联,极为被动,损失惊人。


在前线,德军的装甲部队从三个方向出击,横扫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俘虏了大批苏联职业军人;


在后方,防空警报不断响起,乌拉尔山以西地区纷纷组织市民和工兵队伍,不分昼夜地挖战壕、筑工事。


与此同时,一些敌特分子、德国间谍也在趁乱暗中进行破坏活动和散布流言,试图动摇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


在国家命悬一线之际,大量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及爱国群众毅然参军,登上列车,奔赴战场。


他们中的很多,不是生平第一次穿上军装的大学生、高中生,就是刚毕业的军校学员,匆忙之间,甚至连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的时间都没有。


此情此景下,苏联著名诗人,劳动红旗勋章获得者,列别捷夫·库马奇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一首爱国诗歌——《神圣的战争》。


诗歌手稿


1941年6月24日,这首诗分别在《消息报》与《红星报》上发表。


列别捷夫·库马奇出身鞋匠家庭,自学成才,又曾经长期在宣传一线工作,他的诗歌语言非常接地气,表意痛快,让普通人感觉亲切,读起来朗朗上口。


具体诗歌内容如下(当然,翻译版还是有失神韵):


很快,苏联红旗歌舞团(即如今的俄罗斯亚历山大罗夫红旗歌舞团)创始人兼团长,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夫在报纸上读到了这首诗歌,一时间激动的难以平复,马上来了灵感,连夜为之谱曲。


咱们戏称的“苏联政委舞”,极具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风情的《士兵之舞》,就属于红旗歌舞团的一个扛把子节目


就这样,库马奇与亚历山德罗夫以惊人的速度,合力完成了这第一首卫国战争歌曲。


这位亚历山德罗夫(1883-1946)早年曾就职于圣彼得堡宫廷乐队,经历过沙俄帝国、一战,苏俄内战,国家工业化、肃反和卫国战争,整个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苏联最动荡的几个大事件。


很显然,只有这样丰富的人生体验,才能谱出那般悲壮动人的史诗级音乐。


左,库马奇;右,亚历山德罗夫少将


1941年6月26日早晨,亚历山德罗夫召集了红旗歌舞团留在莫斯科的最后一支军乐队(其他三支军乐队都已经随军开往前线了),让他们紧急排练这首新歌《神圣的战争》,准备当晚在火车站的送行音乐会上,给战士们演奏。


这首歌因为前一晚刚刚出炉,根本没来得及打印乐谱与歌词。


于是,亚历山德罗夫干脆用粉笔把它们写在了黑板上,再让红旗歌舞团的队员们将其摘抄到笔记本上。


当天晚上,这首紧急排练的歌曲,演出效果是惊人的。


在莫斯科的白俄罗斯火车站(对,你没看错,这个车站的名字就叫做“白俄罗斯火车站”),原本战士们都在默默地排队,表情凝重,没太多人有心情注意到旁边摆弄着乐器的红旗歌舞团。


如今的莫斯科白俄罗斯火车站


突然间,当这首歌的节拍响起时,整个火车站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样,一曲结束后,大家先是都愣住了,然后一开始是一人鼓掌,接着是两人、三人,再然后又陷入寂静,每个人似乎都在酝酿自己的情绪,突然间,掌声又如暴风骤雨般响起。


他们在台下喊道,再来一遍!再来一遍!于是红旗歌舞团的乐手们又演奏了一次,接着是第二遍,第三遍…”


这段经历,亚历山德罗夫的儿子鲍里斯在采访中回忆过——“当我们演奏完这首歌时,台下一片寂静,我和爸爸交换了一下眼神,表示无法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这难道是演出失败了吗?或者是——能想到的一切可能性都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然而,几秒钟后,台下突然掌声雷动,群情激奋,战士们高呼乌拉,一遍又一遍地要求重唱这首歌....


现在想想,那些即将开往前线的战士们,他们也许不知道,出发前听到的这首歌,或许将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曲;而在莫斯科白俄罗斯火车站那最后一晚,也可能会是他们在人世间留下的最后的美好记忆。


在组织上的大力协助下,7月1日,《神圣的战争》就被制成了唱片,作为一种苏联抗争精神的代表,伴着浓浓的战争硝烟,顺着战壕一路飞扬,在苏军的各个战线上广为传唱。


这时候,虽然距离胜利还很遥远,而死亡却近在眼前,但正因有了这首歌的鼓励和陪伴,炮火不再可怕,它成了战士们心中的火炬和希望,更是一种战斗号角,号召全苏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者,誓死捍卫苏维埃祖国——战争带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悲伤,将会化成愤怒,正如诗人库马奇所写的那种“最高贵的愤怒”。


战士们唱着它奔赴前线,唱着它冲向敌人,从“身后就是莫斯科”,一直将这首歌唱到了柏林的议会大厦。


电影《莫斯科保卫战》中,通过电话播放《神圣的战争》,来鼓舞士气


从1941年的惨败到1945年的完全胜利,《神圣的战争》随着苏联军民经历了整场战争,熬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见证了辉煌的胜利。


到战争结束时,这首歌几乎已经成了苏联人心中的“第二国歌”。此后的70多年,一直用作红场阅兵检阅式的开场曲目。


2022年5月9日,莫斯科红场


时至今日,当这首歌曲响起时,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台下的听众,仍旧总会情不自禁地起身站立,以表达尊敬之情。甚至,你还能隐隐看到,那些经历过战争的老人,正用颤巍巍的手,拭去眼角的泪花....


2005年胜利日这天,为了纪念《神圣的战争》的首次出演,俄罗斯政府在莫斯科白俄罗斯火车站大楼上安放了一块浮雕(下图)。浮雕表现的,就是这首军歌,第一次演奏时的悲壮情形。



如今,即使你不到俄罗斯,也有机会在咱们国内体验到原汁原味的《神圣的战争》、《共青团之歌》、《喀秋莎》、《向斯拉夫女人告别》这类苏联传世红歌。


比如,下图是北京基辅罗斯餐厅的一幕。


按照2020年的价格,在这里,你只要花上100块(遇到打折的时候80),就能享受到前苏联专业歌唱家的红歌现场表演,享受曾经的苏联老干部待遇。


这群“俄语艺术家”里,一些上了些年纪的,很多都是原苏军文艺工


因生活所迫,他们不得不南下来“打工”。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些苏联装扮,靠苏联话题吸引顾客的”俄语艺术家“们,大部分都是乌克兰人。


餐厅的官方资料显示,自餐厅营业以来,已有超过200位乌克兰的歌唱家参与演出,同时也有少量俄罗斯的歌唱家。


疫情爆发前,餐厅里最红的是两位乌克兰老大爷。沙拉阔·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卡瓦廖夫·米哈伊尔。


他们的经典曲目就是《神圣的战争》。


演唱红歌时的卡瓦廖夫·米哈伊尔(右一),在偷偷哽咽


阿列克谢耶维奇70多岁,是前苏联黑海舰队歌舞团成员,拿到过列宁共青团员奖章和苏联功勋演员称号。


米哈伊尔要小几岁,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战友,苏联时代,两人都就职于黑海舰队歌舞团。


这曾经,可是个羡煞旁人的“体制内工作”。


苏联解体后,经过长达5年多的谈判,黑海舰队被俄、乌两国按比例分割(这之前黑海舰队曾暂时被编入“公用舰队”,继续使用苏联国旗),官兵可自愿选择效忠任何一方。


黑海舰队基地位于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阿列克谢耶维奇和米哈伊尔分别选择了乌克兰和俄罗斯~分家的时候去了俄罗斯的乌克兰籍官兵不在少数,比如,前阵子那位战死在马里乌波尔的俄黑海舰队副司令,就是个土生土长的乌克兰人。


谁能想到,20年后,在6000多公里外,中国北京一的所餐厅里,这对阔别已久的战友,竟然会以这样的情形重逢,又唱起了《神圣的战争》....


:

【本文标题和网址】黑海舰队的故事有哪些电影好看(二战反映黑海舰队的是什么电影) www.chun1983.cn/cjxs/122372.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